天黑了就别带孩子出门? 还真不是老一辈多心, 3个原因父母听一听
发布日期:2025-08-06 00:04 点击次数:129
吃完晚饭,带女儿一起下楼散步。刚到小区门口,就碰到一位邻居奶奶,她笑呵呵地说:
“怎么天都黑了,还带娃出来转?小孩子晚上别总往外跑,不好。”
听到这话,我当时心里还挺不服气的。
现在天热,太阳白天毒辣得很,不就晚上凉快才出来走走嘛,怎么还不让出门了?
可回家后我翻了不少资料,才发现:老一辈这句话,还真不是瞎操心。
很多事情,看似无害,但站在孩子的身心发展角度去看,确实值得我们警惕。
尤其以下3个原因,父母听一听。
一:孩子天黑出门,更容易害怕
你有没有发现,小孩子到了晚上,好像情绪会更加敏感一些?
有的孩子白天好好的,到了晚上就开始“作”,一会儿要这,一会儿闹那,尤其是在外面,情绪波动更大。
其实,这背后,是孩子的“安全机制”在起作用。
因为黑暗代表着未知和危险,而孩子又天生没大人这么有安全感,到了晚上,他其实会更害怕一些。
尤其是6岁前的孩子,他们想象力丰富。若看到什么吓人的绘本、电视,一到晚上,尤其是黑暗里,就容易胡思乱想。
就像女儿小时候,有次晚上走到小区绿化带附近,她突然一把抓住我说:“妈妈,那里有个大蜘蛛,我害怕?”
我一看,其实是树枝投下的影子,可她就是非常害怕,非得让我抱起来快走。
孩子对黑暗有天然的敏感,一旦出了门,面对陌生的环境、昏暗的光线、奇怪的声音,他们就容易变得胆子小起来。
尤其是安全感不足的孩子,更容易焦虑、恐惧,甚至失控大哭。
这就解释了,为什么有些孩子晚上出门一趟,回家就不好哄,睡觉前还闹腾、哭闹、难入睡。
二:节奏被打乱
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,是人类最自然的生物节律。而孩子,尤其是幼儿,他们的生物钟更脆弱。
他们更需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和身体节奏。
天黑以后,孩子若还在外面跑、闹、玩,光线刺激+情绪兴奋,会打乱体内节律。
我女儿3岁那年,有阵子特别喜欢晚上去超市逛,回来后总要闹腾到十一点才肯睡。
起初我还以为只是兴奋,后来发现,她白天总是没精神,晚上也老做噩梦。
后来我就强制晚饭后不出门,安静玩会就准备睡觉,她才慢慢恢复正常作息。
很多家长可能以为孩子熬夜无所谓,反正第二天可以睡懒觉。但问题是:
如果晚上频繁外出,打破节律,孩子的睡眠浅、入睡晚,不仅影响生长激素分泌,还影响第二天的情绪状态与专注力。
一个晚上出门“玩嗨”的孩子,第二天多半注意力涣散、脾气暴躁、胃口也差。
而且,长期如此,会影响大脑发育、情绪管理和学习能力。
三:过度刺激,容易“假兴奋”
你见过那种晚上九、十点钟还在商场、夜市疯跑的孩子吗?
一会儿吃东西、一会儿骑车、一会儿大喊大叫——看着精力旺盛,其实大多是“假兴奋”。
孩子在很累的状态时,容易出现“反常性兴奋”——也就是说,明明已经累了,但表现却是兴奋、疯跑、闹腾。
这其实,是他们身体在释放“紧张”与“疲劳”的信号。
我们大人累了会打哈欠、无精打采,而孩子不会表达,他们只能通过“闹”来释放情绪。
尤其是在夜晚环境下,五光十色、喧嚣热闹,大脑受到大量刺激,就更容易产生这种“假兴奋”。
你可能会觉得孩子怎么像“打了鸡血”,实际上,他的身体可能已经累得不行了。
就像很多时候,我们已经困得不行的,但大脑还很兴奋、睡不着一样。
次数多了,孩子的身体会吃不消。
四:不是不能出门,而是要“有节制”
当然,并不是说,孩子到了晚上就该“关在家里”,完全不能出去。
我也理解很多家长,白天上班,下班以后才有时间陪娃出门走走。
只是,这“走走”,也要掌握节奏。
以下几点,我们可以作为参考:
①尽量在天黑前完成户外活动
太阳还没完全下山的时候,外面光线足,气温也比较舒服,这时候,我们可以带孩子出去散散步、运动运动。
②尽量去“安静”的地方
如果我们要带孩子晚上出门,尽量别去太吵闹的地方,比如商场、超市、热闹的大街上。
这些地方,光线强、声音杂乱,容易扰乱孩子的神经系统,让他过度兴奋,身体劳累。
③ 回家后帮助孩子“放松”
如果实在是带孩子去了热闹的地方,回来后,我会让她洗个热水澡,有时间的话,让她泡个热水澡,放松身体。
然后睡前再讲一本绘本,帮助她安静下来。
这样,她会更容易静下来睡觉,而不是一直处于兴奋状态。
你会经常带孩子晚上出门吗?
- 上一篇: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寸性奇:为国战死,无憾此生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- 下一篇:没有了